最近几天,被运营商和一些媒体称作是手机单向收费的畅听套餐很快就被消费者们识破,这是考验消费者们智力的一道算术题——参加套餐是消费者享受手机单向收费的前提,而套餐又有种种限制。比如,外地漫游就被套餐排除在外;套餐只适用于全球通用户,可如果您参加过北京移动公司其他活动,免谈…… 有消费者比喻说,手机单向收费的套餐,好比餐馆里的最低消费。区别在于:在餐馆里觉得不合适,消费者可以多换几家;而觉得套餐不合适,几乎连换的余地也没有。 套餐式的单向收费,也引起了业界关于单向收费时机是否成熟的讨论。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说,经过近十年的磨合,我国手机单向收费的时机已经成熟;也有人认为,各公司间结算的技术难题,还在阻碍单向收费的脚步。 专家们争论的话题还包括——消费者应该想清楚,究竟是要单向收费,还是要双向收费下的低资费。因为有专家认为,手机单向收费,不等于低资费。 “旧酒装新瓶” 今年年初北京移动推出了各档“畅听99套餐”,相对上一轮套餐来说,应该是运营商“旧酒装新瓶”的做法。因为一些消费者们马上就算明白了,如果不加入“套餐”的前置条件,单向收费仍然只是纸上谈兵。 比如,去前年,北京移动曾大规模地推广过话费换手机活动——消费者承诺,未来一两年内,每月话费在一定数量以上,预存话费后可以得到北京移动指定品牌的手机一部。此后,每一轮套餐,都把话费换手机的这部分消费者排除在外。如果要退出话费换手机活动,消费者就必须交纳类似违约金的高额费用。 另外,看看北京移动网站贴出的“套餐小贴士”就可以知道:即便办了套餐,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能享受优惠,比如机主漫游到外地,免费就不好使了。 再有,目前的套餐只有99元、139元、199元、299元四类,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承诺了139元的套餐,即便话费不够139元,也要交给运营商们139元。北京移动还说,“各档套餐包含的本地主叫免费通话时间当月有效,不累计到下月。” 谁不想单向收费 2006年5月,北京地区就已经通过套餐形式推出了手机的准单向收费模式。加入套餐后,本地接听每分钟也就一两分钱,便宜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前,各地类似套餐式的准单向收费方式已经遍地开花。但北京地区几乎是个特例,手机资费一直在高位运行。所以,当套餐式的准单向收费出现时,北京消费者都乐观地认为,这意味着,单向收费需要突破的最后一块堡垒已经瓦解。 可让老百姓一直看不明白的是:究竟是移动运营商们不愿实施单向收费,还是政府监管部门有其他考虑,不愿意执行单向收费。 两个背景需要交代。一个背景是,2006年年底,信产部副部长奚国华在一家运营商的年度会上说,“信息产业部将进一步推进资费改革,鼓励企业实行单向收费。” 据媒体报道,奚国华甚至坦言,目前消费者对双向收费、月租费、区间漫游费偏高等问题还不满意。信息产业部对手机漫游费偏高问题,虽然实行上限管制,但效果并不显著,移动通信这一垄断范畴的资费仍居高不下。 谈到手机收费方式何时能由双向改为单向时,奚国华说,目前,各地移动运营商中有50%左右已经实现了单向和准单向,即使双向收费的也在往低资费方向发展。但现阶段简单宣布双改单是不现实的,但政府鼓励企业实行单向收费。 奚国华的这番话引起了业界对政府关于手机单向收费态度是否有所松动的猜测,因为,信产部过去曾有过专门的文件规定,电信运营商不得开放单向收费,也曾有过文件叫停一些地区电信资费恶性价格战和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不正当竞争。 另一个背景是,奚国华表态之后,网络上一篇来自国家发改委专家的文章更是掀起了对手机单向收费可能性竞猜的热浪。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价格室主任王学庆向一家网站透露说,国家发改委和信产部对推动单向收费,已经或准备采取两措施:一是督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全国各地都推出单向收费方案,甚至提出了时限要求;二是,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提出,移动公司再提出资费方案,不是单向收费者不予批准。 这条信息目前尚未得到国家发改委和信产部的证实,而且套餐形式的准单向是不是就是监管部门以后要批准的单向收费也没有得到明确。但这位专家说的另一个信息却被关注,他说,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和信息产业部经济调节与通信清算司,过去一年里,一直在积极推动手机单向收费,要求企业提出单向收费方案。 这个说法与奚国华的讲话形成了呼应:与过去的态度不同,政府已经准备打开单向收费的口子。 “单向不是目的” 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说,可以说,政府监管部门对手机单向收费早有意愿。2000年左右,信产部就组织过关于“单向收费的可行性的研究方案”的课题,但当时受到一些市场客观因素的影响,专家们提交的这个方案没有得到决策层的批准。 据一些专家回忆,当时高层考虑到单向收费时机不成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要扶植刚刚起步发展的移动通讯事业。当时中国移动刚刚在香港上市,如果推行单向收费,股民可能担心资费调整使自身利益受损,从而引起股市波动。另一方面,要维护电信市场公平稳定的竞争格局。当时,联通成立不久,和移动相比,实力一小一大,马上推行单向收费,联通可能难以抗衡。 现在,六七年过去了,当时监管部门担心的问题已经逐渐淡化,杨培芳认为,推行单向收费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电信主管部门早就采取了一些过渡措施,允许通信企业采用各种套餐模式逐步走向单向收费。尤其是最近两年来,我国电信业发展趋于平稳,国际地位上升,抗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从专家的角度看,全面实行单向收费的时机已经成熟。 可也有专家持不同态度,坚持“双向收费天然合理”。理由是:从传统经济角度看,接听电话同样占用企业成本并产生使用价值,而且还有利于解决电信企业间的互联结算难题。这种说法,在国内市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对此,杨培芳的态度是,这些专家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是尊重消费者主权的经济,忽视消费者主权也就失去了生产者的经营空间。作为消费者,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谁主张、谁付费”的人性化习惯,不可能接受为骚扰电话、滥发广告、垃圾短信付费的规则。至于企业间的互联结算难题,各国都有另案解决的办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