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18 september, 2007 在东便门立交桥看到刚驶出北京站的“和谐号”,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今年我曾经两次在站台上见到“和谐号”,感觉车头十分丑怪,不过远远的看起来还算有模有样——观察接触的角度和距离控制得当,就和了谐了,构了建了。 王正鹏非常严肃地做完了演讲,然后我们去小饭馆吃饭。ofblog的沙龙下半场开始了……被打趣的先是“老师”二字,大家说这是一个“稳妥”的叫法,于是我就讲了记得不是很确切的冯小刚书... bigfix officials tout their new endpoint defender as an answer to mcafee's epolicy orchestrator 4.0.
不久前,一位网上读者问及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问是否书法历史上最好的作品。我作了如下的回应: 「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几个名版本,都是临摹,不是双钩,所以无从知道原作是怎样的。痛惜羲之没有一件原作遗留下来。 《兰亭》的《神龙本》是好的,很好很好。我认为王羲之是个天才,书法之外,文章也顶级。他对书法的贡献,是有创造性,对后人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但贡献归贡献,影响归影响,书法的造诣究竟达到哪个层面是另一回事。以行书而言(《兰亭》是行书),我认为王羲之写不过颜鲁公,写不过米芾,也写不过王铎。纯行书很难写得好。一般衡量,我认为米芾最高,王铎次之,鲁公再次之,都是顶级的了。几种书法都达顶级的,历史上应该首推王铎。他的楷书、行书、大草、小草——都写得九十九分,差的一分是有时略嫌卖弄,略嫌做作。 说到重要的天真自然,则首推米南宫及杨疯子了。疯子留存下来的墨宝极少,不容易评价,而自然的感情流露,能写到像元章那样排山倒海而来的,可谓奇迹!我写书法,偶尔用一个闲章,上刻『书羡南宫』四个字,可见我对米芾的衷心佩服。」 上述的简短回应在好几个网站出现后,其中一个点击达二万,而此站也,读者把我骂得要命,说张五常何物,懂书法吗?有胆批评右军书法?《兰亭》是无数人认为是历来最高的,老头子岂不是老糊涂了? 写这篇回应,当然不是因为给孩子们骂了──我这个老人家是刀枪不入的,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那种盲目崇拜前贤的传统,的确有点问题。敬仰归敬仰,佩服归佩服,但前贤的不足之处我们要知道,要懂得取其长而舍其短,社会才有进步。 先说王羲之这个人吧。天才无疑问。客观地看,我认为他的《兰亭集序》的文章本身,是古文中最好的一篇了。我是写不出来的。很多大名鼎鼎的文章,好是好,精彩是精彩,但抚心自问,神来的文思一到,自己也有机会写得出那个水平,但《兰亭》的文思水平是另一回事,我没有机会。可幸数千年来,神州大地出现过这样水平的文章,不及两掌之数,否则我这个老人家早就被气死了(一笑)! 逸少的书法呢?我也写不到那个水平。但我认为,或起码在感受上,如果我不是五十五岁才开始研习书法,或早学二十年,写到右军的水平,甚或过之,有机会。这绝对不是说我的书法天赋比右军高──应该不可能,那所谓「王体」对后人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应该是很困难的事,否则世界不会有进步了。 敬仰前贤无疑是美德,但认为前贤不能超越,不敢批评前贤,是盲目崇拜,我从小就不苟同。说实话,虽然这样的「盲目」传统在今天的中国存在,可不知起自何时。难道是儒家的三从四德哲理种下了祸根乎?若如是,当年的红卫兵又怎样解释了?思之怆然! 回顾史实,盲目崇拜这个传统其实也不是那么根深蒂固。昔日谢安问羲之的儿子献之:「你的书法与父亲的怎样比呀?」子敬答:「故当胜。」谢安说:「其它人可不是那样看。」子敬答:「时人那得知。」好一个王献之,他认为自己是青出于蓝了。今天的人怎样看呢?一般认为羲之胜献之。我认为献之胜,因为狂草是他搞起来的。没有献之,后来可能没有张旭,没有怀素,也没有毛润之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