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分公司的内部网络规模日渐庞大,冬瓜的工作负担也日渐繁重,他怎能不头痛。他听说将整个网络化分成多个子网可以有效减轻网络负担,从而避免网络故障的频繁发生。可是怎么才能在原有网络的基础上划分出几个在逻辑上相对独立的子网(即大家常说的网段)呢?此时,冬瓜想到了果冻…… 果冻听说冬瓜有求于他,马上来了精神,二话没说就和冬瓜谈起了划分子网的实施方案。不过,划分网段以减轻网络负担虽说是一个好方法,但如何才能将一个完整的网络“一刀两断”划分为两个子网或多个子网呢?且看“名人”果冻是如何“挥刀”划网的…… 网络规划 在进行具体的操作之前,非常有必要先规划一下网络的结构,确定需要划分的子网个数,为即将展开的操作做好准备。 由于网内有45台计算机,因此果冻打算把冬瓜所在分公司的内部网络划分成“子网a”和“子网b”两个子网,让“子网a”容纳30台客户机,“子网b”容纳15台客户机。 现在,果冻确认这是一个典型的ip子网划分问题。同时,他还了解到网络原有的网络id为“192.168.0.0/24”,这个网络id中的ip地址是一个c类网段,其中“24”表示在二进制形式的子网掩码中“1”的个数是24个。其实这是“255.255.255.0”的另外一种表示方法,每个“255”表示二进制的8个“1”,最后的“0”表示二进制的8个“0”,用二进制表示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果冻提示:可别小看这个“0”,根据“0”的个数可以计算出该子网能够容纳的客户机的数量。 确定“子网掩码” 要说果冻真不简单,分析起来头头是道,他很快就摸清了网络的基本情况。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呢?通过分析,果冻觉得确定每个子网能够容纳的客户机数量(即“0”的个数)是划分子网的关键。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划分完成以后每个子网的规模。 为了保证所划分出来的每个子网都能容纳足够数量的客户机,应该将需要容纳客户机数量最多的子网作为划分的标准。在本例中,划分出来的“子网a”需要容纳30台客户机,因此应该以该子网为标准制定子网掩码规则。 果冻提示:子网掩码的主要功能是区分ip地址中哪一部分包含网络地址与子网地址,哪一部分是主机地址。 这时果冻想到了运用上学时老师传授的计算子网掩码的经典公式: 2n-2=host 2n-2=30 n=5 在公式中,“host”表示客户机数量,这里为“30”。“n”表示子网掩码中“0”的个数(“n”作为2的指数参与运算),5个“0”表示二进制子网掩码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最后计算得到“子网a”和“子网b”共有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 果冻提示:子网掩码“255.255.255.224”确定后,两个子网中各客户机的ip地址也随之分成了如下表所示的三个部分。
确定“子网a”的网络id 利用“子网掩码计算公式”,果冻轻松计算出了两个子网的子网掩码。然而每个子网中各个客户机的ip地址怎么确定呢?果冻考虑再三,觉得应该首先确定每个子网的网络id。 如果不能确定这个网络id,每个子网所能使用的ip地址范围就无法划分出来。子网的网络id可以通过让整个局域网的网络id和已经计算出的子网掩码做“与运算”获得。 果冻提示:这里所说的网络id是指每个子网所在的网段,例如在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的情况下,“192.168.0.1”和“192.168.1.1”就是两个不同的网段。同时,网络id的计算方法则是固定的。 整个局域网的网络id“192.168.0.0”的最后一位是“0”,二进制表示为“00000000”;而已经计算出的子网掩码“255.255.255.224”的最后一位是“224”,二进制表示为“11100000”。由于整个局域网的网络id和计算出的子网掩码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后五位都为0,因此二者只有前个三字节和最后一个字节的前三位参加“与运算”,并且网络id应该依次递增。 最后通过计算,果冻得到了各子网的网络id分别为“192.168.0.0/27”、“192.168.0.32/27”、“192.168.0.64/27”……可以从中任取一个作为“子网a”的网络id。在此,果冻采用“192.168.0.32/27”作为“子网a”的网络id,然后就可以确定“子网a”中可用的ip地址范围了。 确定“子网a”的地址范围 接下来,果冻决定进一步划分出“子网a”可用的ip地址范围,从而为给每台客户机分配ip地址做准备。 果冻知道,根据局域网ip地址划分规范,网络中必须要有两个地址作为专用地址不得被占用或分配。其中一个叫“网络回环地址”,其地址全为“0”,代表本网;另一个叫广播地址,其地址全为“1”。这两个地址不能计算在可以分配的ip地址之内。 在果冻所划分的“子网a”中,“子网a”的主机id全为“0”时,二进制表示为“00100000”,十进制值为“32”;当主机id全为“1”时,二进制表示为“00111111”,十进制值为“63”。可见“192.168.0.32”是“子网a”的本网地址,而“192.168.0.63”是“子网a”的广播地址。除去这两个需要保留的地址,“子网a”实际可分配给每台客户机的地址范围为“192.168.0.33~192.168.0.62”,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而这一ip地址段中的ip地址正好可以分配给30台计算机,完全能够满足冬瓜的需要。 果冻提示:上文所说的“主机id”指的是“00100000”中的后5位,而不是全部8位。“00100000”中的前3位是子网地址。 确定“子网b”的网络id和地址范围 确定了“子网a”的网络id并划分出“子网a”的地址范围后,果冻知道,剩下的工作就是确定“子网b”的网络id和地址范围了。 根据已经确定的子网掩码“255.255.255.224”和整个局域网的网络id,果冻又利用上文所介绍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子网b”的网络id为“192.168.0.64/27”。并且还计算出“192.168.0.64”是“子网b”的本网地址,“192.168.0.95”则是“子网b”的网络的广播地址。由此,果冻确定“子网b”实际上可进行分配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0.65~192.168.0.94”。 果冻提示:如果子网中的客户机数不是能被2整除的数,则应该在计算的时候采用进位取整的方法,这样能够让子网可容纳的客户机数量大于实际数量,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络id的正确。 (责任编辑:admin) |